在能源与环境问题成为人类所面临的重大挑战的今天,以清洁低碳、安全高效为关键的新一轮能源革命悄然到来。如何更好地获取清洁低碳能源并实现高效利用,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高效光电互相转换的光电材料,吸引了全球科学家的目光。
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启动“面向能源的光电转换材料”重大研究计划(以下简称重大研究计划)。在项目执行期,重大研究计划在理论和实验的源头创新上实现了突破,取得了多项高水平研究成果,提高了我国在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领域的整体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要敢于尝试由重大战略目标牵引的科学前沿探索研究,更要把科学研究聚焦到国家重大战略和人类生存的迫切需求上。”该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宁生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这是整个研究计划的首要“主张”。
科学家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可印刷介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已实现示范发电。研究团队供图
太阳能电池、电子显示屏等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设备都是光电材料的实际应用。鉴于这样一种材料的重要性,国际上不少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太阳能电池和半导体照明相关材料和器件的研究给予了长期支持。
20世纪90年代末,许宁生作为年轻科学家受邀参加“光电信息功能材料”相关项目的重要性与可行性论证研讨,有机会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和同行们在重要科学前沿不断地进步的精神。很快,科学家们在科学问题上达成共识,并于2001年启动了“光电信息功能材料”重大研究计划。这是自然科学基金委启动的首个重大研究计划。
依托“光电信息功能材料”重大研究计划,我国搭建起一个以“光电信息功能材料”为中心的学科交叉研究平台,研发获得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电材料和技术,稳定支持了具有创新意识、活跃思维的中青年人才队伍,为发展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产业提供了技术、知识和人才储备。
“这一重大研究计划持续资助了8年,使我国在该领域具备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但总体上还是呈‘跟跑’状态。”许宁生告诉《中国科学报》,当时,指导专家组一致认为,科学家们还得继续干。
大约从2008年开始,新一轮重大研究计划进入“酝酿期”。科学家们注意到时代发展带来的新变化:由于燃煤发电给城市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热电厂从城市迁出;化石能源燃烧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加速全球变暖,清洁低碳能源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能源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例如大面积的太阳能电池发电应用慢慢的变多。总之,能源与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怎么样发展清洁能源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
“我们要把光电材料的科学研究聚焦到国家重大战略和人类生存的迫切需求上来。”许宁生这样说。这一理念得到了同行一致赞同。
经过两年多的研讨论证,2011年,自然科学基金委启动了“面向能源的光电转换材料”重大研究计划,由许宁生等科学家组成专家团队,从前辈科学家手中接过“接力棒”,聚焦能源领域,助力国家把能源安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如今,团队科学家们欣喜地看到,当年的这一研究布局极具前瞻性,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太阳能光伏发电是利用太阳能电池将太阳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技术。“发电更光伏,发光更省电。”这是许宁生一直以来的理念,也是期待。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预测,2050年光伏发电将成为中国第一大电力来源,占当年全国用电量的40%左右,2021年这一数字仅为4%。然而,光电转换效率是太阳能光伏应用的瓶颈之一。
光电材料最重要的包含两大类,即实现太阳能高效获取的光伏材料和实现能源高效利用的发光与照明材料,这恰好对应着能源的“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开源,即获取能源;节流,即高效利用能源。事实上,当前世界各国正从这两方面推动新一轮能源变革。
在能源获取方面,太阳能光伏慢慢的变成为世界能源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低成本、环境友好、资源丰富的光伏电池是太阳能光伏的目标;在能源高效利用方面,开发绿色环保、长寿命和节能的半导体照明技术,是实现节能降耗、保护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途径。
“核心难题是光电转换效率。”许宁生告诉《中国科学报》,一种原因是怎么样提高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另一方面是怎么样提高电能转化为光能的效率,而解决这两个难题,依赖于光电材料这个媒介。
难题摆在了面前,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多次研讨凝练,提出了重大研究计划的总体科学目标:瞄准学科前沿,面向当前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重大战略问题,以高效光-电和电-光转换为核心,以材料设计和制备为基础,解决高性能光电转换材料与器件制备方面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在理论和实验的源头创新上取得突破,提高了我国在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领域的整体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同时,该重大研究计划聚焦三大关键科学问题:光-电/电-光转换基本过程与新原理,高效、稳定光电转换材料的理性设计与可控制备,以及光电材料与器件中的结构和表界面设计与调控。
“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一定要扎实,研究成果要能实现转化,只有转化才能对社会有贡献,老百姓才能受益。”许宁生说。
10余年来,科学家们努力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突破和原创性成果,在光伏和发光领域的若干方向上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部分领域长期引领国际前沿和发展趋势,极大提高了我国在这些领域的整体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和国际影响力,为我国能源光电材料产业的发展升级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技术储备。
例如,我国学者原创设计新型有机光伏材料体系,将国际有机光伏领域全面引入“小分子受体”时代,频繁刷新有机光伏电池效率大于19%的世界纪录;创造了热活化延迟萤光(TADF)材料红、蓝、绿光有机发光半导体性能的世界纪录;提出的稳定性提升策略推动了我国在钙钛矿光伏稳定性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阐明量子点发光机制,创造了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性能的世界纪录,夯实了QLED的科学基础……
在理论创新、材料制备、器件设计的研究基础上,科学家们还取得了成果转化的多项突破。开发的理论模拟和材料性能预测的商业化软件,被国内外几十家国际知名公司和学术机构采购;有机光伏成果开始转化,初步建成5000平方米中试产线,相关这类的产品实现销售额数千万元等。
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许宁生谈到了重大研究计划的第二个“主张”,即把国家战略目标与重大科学问题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他表示,重大研究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从始至终坚持探索怎么样才能做好这一点。
在重大研究计划实施过程中,科研工作者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潜心研究,提出了光伏前沿领域系列理论,实现了多种材料和器件的性能突破,努力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贡献。
光电材料是多学科交叉的前沿,涉及材料、化学、物理、电子、数学、生物等学科,合作是必须的。
“尽管有自由探索,但自由不是漫无边际。整体上,我们开展有组织的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许宁生表示,在重大研究计划执行期间,他们有意识地探索了“有组织的科研组织”模式。
“有组织的科研组织”推动了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集成创新:有机合成化学、高分子科学与材料学的交叉融合;凝聚态物理学、半导体物理学与新兴的有机半导体科学的交叉融合;物理建模与化学结构模拟的交叉融合;半导体器件物理和新兴的印刷电子学的交叉融合。
谈及未来计划,许宁生已有思考,光电转换的效率还要进一步在理论上突破,技术上要抓住不同性能材料形成的“结”这个“牛鼻子”,合成出更多新材料。这里的“结”可以通俗理解为在微纳尺度上将不同电子结构的材料拼在一起形成的界面,材料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并产生单一材料所不具备的新性质。例如,半导体的“PN结”,即P型半导体过渡到N型半导体的交界面。同时,工程上要做更大面积、更柔性的太阳能电池板;经济上要更便宜,才能更好地推进产业应用。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为保证项目评审客观公正,避免“干扰杂音”,重大研究计划也做出了创新探索和协同努力:在评审机制保障上,根据指导专家组和管理工作组的职责,建立了分工不同、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有序工作关系,会议评审采取听取答辩的方式,资助项目须获得半数以上赞成票,集成项目会评投票采取记名投票。
在项目管理上,指导专家组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实施动态管理并进行学术指导,不定期组织部分项目专题研讨,选择有突出进展或有一定的问题的项目进行当地考验查证。同时,指导专家组可中止实施过程中存在严重问题的项目。此外,年度学术交流活动,有助于做好战略调研与规划,既可交流学术,也可相互监督,保障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