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被困海上的少年依靠一个简单装置,利用太阳能获得了生存所需的淡水吗?现实中,一个成立仅5年的上海创业团队,同样利用太阳能光热资源,在海南省建成了国内首个太阳能光热海水淡化站,解决了3万人的饮水问题。据该团队创始人彭志刚介绍,接下来还将通过PPP模式在海南建设40个太阳能光热海水淡化项目,可满足180万-200万人的饮用水需求。
“在海南当地,一桶外地运送来的纯净水市场价12块,同规格的海水淡化桶装水我们卖4块,能解决一家五口三天的饮用水,优势很明显。”在近日的采访中,彭志刚对早报记者表示,依靠自主研发的太阳能光热海水淡化核心技术,除了国内海岛和西部苦咸水地区,未来还将面向“一带一路”沿线贫穷缺水的小城镇。
2011年,出身于传统能源行业的彭志刚,放弃了六七十万元年薪的外企高管职位,创立了上海骄英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骄英公司”)。
“我之前从事过火电、垃圾焚烧发电和光伏发电的工作,在海南和印尼做项目的时候就对当地的缺水有切身体会。”彭志刚告诉早报记者,之所以选择将自己熟悉的太阳能光热技术与海水淡化相嫁接,主要源自过往的亲身经历。
目前,国际上用于海水淡化的主流技术包括利用蒸汽的热法和利用电能的膜法,共同点是能源消耗严重,能源成本占生产所带来的成本的三至五成,究其实质就是以能源换水资源。这也导致传统海水淡化方法生产所带来的成本高企,复制推广受阻。
于是,彭志刚想到了利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来降低能耗成本。据彭志刚回忆,企业成立之初,他在上海宝山区顾村租了一栋带院子的民宅,把一块块工业级平面镜铺在院子里,发现利用“线性菲涅尔”的光学反射聚焦和向日葵跟踪太阳的原理,能轻松实现对太阳能的高倍率跟踪和聚焦。经过反复实验,本不具备聚光功能的平面镜能将钢材制成的集热带管道加热到500℃左右,使集热带里的水变成高温水蒸汽。高温蒸汽将热量传递给多效蒸馏海水淡化装置,将海水制成可直接饮用的纯净水。
同时,骄英团队还研制出一套追日系统,根据太阳与地球的相对运动规律,使设备像向日葵那样,每隔几分钟自动调整一次镜面方向,对太阳进行全自动跟踪。
光有技术,未必能赢得市场认可。在研发获得突破之后,彭志刚赴海南推广市场,恰逢海南省成立三沙市,当地政府迫切想要解决淡水资源瓶颈,几番沟通后,对方邀请骄英将技术带到海岛落地。2013年9月,由骄英公司主导投资建设的国内首个太阳能光热海水淡化商业示范工程,在海南乐东县建成产水。该项目占地1亩,额定总热功率180千瓦,额定产水量每小时1250公斤,年均生产蒸馏水约2000吨,可满足周边3万人的饮用水需求,平均每天的耗电量只有10-15度。该工程仅需1人在场管理,目前运行超过两年,维修费加起来不到2500元。
由于能耗成本低,乐东县光热海水淡化站产出的水价格实惠公道。在许多未铺设自来水管道的偏远农村,相比于外地水库运来的水,海水淡化站就地配送桶装水给村民,价格上的优势很明显,村民接受度也很高。
“刚开始创业环境不好,前三年大家都没拿工资,后来调到3500元。乐东项目我们自己投了1300万元,靠核心团队抵押个人房产才拿到贷款。”采访中,彭志刚回顾了创业初期的种种困难。比如,在计算设备抗台风性能时,“国际上没人告诉你,只能自己摸索”;没钱做风洞试验,只好建工程吹十几次台风做检验;银行贷款很难,“许多投资者听到项目得两三年后才有起色时,就变成了鼓励”。直到今年4月,项目获得市场认可后,骄英拿到了A轮1000万元投资,企业资金面才有所好转。
初战告捷后,骄英公司顺利获得了海南省的后继订单。2014年9月,海南省东方市启动惠民工程,要求骄英公司建造占地30亩的太阳能光热海水淡化站,满足约5万小城镇居民的饮用水需求。目前,该项目相关工程备案已获东方市发改委通过,郑重进入项目设计阶段。
同时,骄英公司还拿到了海南省40个同类型项目的立项批文。“政府希望我们在2年之内建完40个。”
彭志刚说,海南省之所以提出如此迫切的需求,与海南西部地区紧张的人均可利用淡水资源有关。典型一例是,今年6月,海南省遭遇了50年一遇的干旱,水库大面积干涸,超过13万农村人口出现临时饮用水困难。
成本问题是当前制约海水淡化实现产业化的“拦路虎”。但彭志刚称,实现产业化之后,经测算产水成本约为3.7元/吨。相比之下,按照传统海水淡化技术生产饮用水,每千吨水量的产水成本约为8.15元/吨。
去年底,上海市科委启动了一项课题,由骄英公司和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承担,合作研发零能耗技术方案。这一课题如今已在上海实验室取得初步成效,计划年底在海南基地安装一套太阳能光伏和风力发电设备,以验证成果可行性。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