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上发表文章,报道了转换效率高达26.81%的晶体硅异质结太阳电池,这是目前硅基光伏的世界最高效率。
中山大学的林豪,隆基的杨苗、汝小宁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隆基的徐希翔博士、殷实博士和中山大学的高平奇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相关团队提供了电荷输运建模方面的支持。
硅基半导体技术支撑着信息和能源两大支柱产业,与硅基芯片不断追逐尺寸微缩化一样,硅基光伏追求光电转化效率的持续提升。基于半导体技术和新能源需求而快速兴起的硅基光伏产业,慢慢的变成了实现能源开源的重要方法,有助于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有利于推进能源革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太阳能是最便宜、最容易获得的能源形式。现在,它将比以往任何一个时间里都更有效率。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隆基)联合中山大学高平奇教授团队报道了转换效率高达26.81%的晶体硅异质结太阳电池,这是目前硅基光伏的世界最高效率,一举打破由日本Kaneka自2017年以来保持的小面积最高效率,标志着我国真正作为技术引领者步入世界光伏舞台的中央。这种新的太阳电池同样由主流晶体硅材料制成,但转换效率却要高得多,因此,这一创新将进一步巩固太阳电池在能源转型中的关键作用,并有一定的概率会改变世界向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过渡的游戏规则。
关键突破:研究团队使用p-型纳米晶硅薄膜接触层替代传统的p-型非晶硅接触层。虽然这一改进在理论上的可行性比较容易理解,但成功地导入高效异质结电池,并创造出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却是绝无仅有的。核心技术中包含了对这一膜层的结构因子和掺杂效率方面的突破。
巨大提升:与任何别的类型的由晶体硅制成的太阳电池相比,采用新型空穴接触层能够以更小的电阻传输电能,并导致更高的功率转换效率。隆基的研究人员在标准工业级硅片上开发了这项新技术,使该技术几乎立即适用于太阳电池板的生产。与以前的技术相比,电池性能的提高非常显著,转换效率有了1.5%的绝对飞跃。隆基中央研究院徐希翔博士说:“这是迄今为止所有晶体硅太阳电池结构中性能最好的,且对应着占全球光伏市场超过95%以上份额的产品。”。
物理机制:经过对新的接触层中电流通道进行细致研究分析,发现新型p-型纳米晶硅接触层具有更低的激活能,有利于降低空穴传输的界面势垒并帮助激发更具效率的带间隧穿,因此呈现出更低的接触电阻。随着晶体硅异质结太阳电池的表面钝化水平慢慢的升高,表面复合将逐渐退居到次要地位,而晶体硅本身的俄歇复合过程将逐渐发挥主导作用,此时二极管的理想因子可以小于1,接触电阻的优化将带动填充因子指标的快速提升,进而推动功率转换效率突破。中山大学材料学院高平奇教授说:“对具备低激活能的硅基空穴接触层的研究是非常及时和非常非常重要的,我们的工作代表着在探索空穴接触的电性能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有利于提升异质结、杂化电池和别的类型的硅基太阳电池的性能。”
本文首先从光电性能的对比上(图1a),指出隆基的硅异质结(n-SHJ,红色方框)电池相较于其它电池技术展现出的突出电学性能,在叠加上光学方面的优化,可完全在传统的前背电池上实现电池效率的突破。更细化的电学分析表明(图1b),FF上的快速提升,尤其在超越理想因子为1的极限曲线(蓝色虚线)后,是电池电性能逐步提升的关键。这种提升,归因于电池背结的掺杂膜层由p型掺杂非晶薄膜(p-a-Si:H)替换为p型掺杂纳晶薄膜(p-nc-Si:H)后,接触电阻的迅速下降(如图2所示)。
图2:两种SHJ晶体硅太阳电池(背结分别为p-a-Si:H和p-nc-Si:H膜层)的电性能对比。
图3:p-a-Si:H和p-nc-Si:H空穴选择接触层的微观结构、电学特性及能带结构。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p-nc-Si:H相比于p-a-Si:H,在晶化率(图3a)、电导率和激活能上(图3d)均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使得空穴在由p-nc-Si:H所组成的异质结上相较于p-a-Si:H所组成的异质结更容易传输(图3e和f),同时具有更佳的钝化。测试表明,由p-nc-Si:H所组成的异质结,其接触电阻和表面复合分别降低为5 mcm2和0.5 fAcm-2。这使得电池的开路电压和FF分别上升至751.4 mV、86.07%。据德国哈梅林太阳能研究所(ISFH)认证,该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高达26.81%,这是目前单结晶体硅太阳电池能量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不区分技术路线)!
上述工作得到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2022YFB4200203,2022YFB4200200)、国家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62034009,62104268)的支持。(来源:科学网)